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南水奔流见证中国力量——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4-09-28   内容来源:集团公司网站
分享

本站讯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受水区面积145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约5亿人。“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从高空俯瞰,先期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自南向北从城市到乡村,呈两条带状水网辐射京津冀豫苏鲁皖7省市,初步织就一张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跨流域跨区域骨干水网。

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为沿线7省市40多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提供稳定优质水源,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水资源重要支撑和水安全战略保障。

从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国力量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水资源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淮河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9%。黄淮海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考虑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关系到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数亿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动工实施,前期论证工作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的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院士献计献策,共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论证。

最终,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调水的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沟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工程自2002年底开工建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关心、支持。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国务院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作为工程建设高层决策机构,先后召开8次会议,决定工程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和其他重大问题;成立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主体工程建设的行政管理;成立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技术咨询。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水利工程建设,还涉及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文物保护、节约用水、地下水控采等工作领域。工程沿线各省、市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集中力量推动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开展。

东、中线工程沿线各省市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工作,营造了和谐良好的工程施工环境。各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优化施工计划,实行挂牌督办,加大奖惩力度,不断完善措施,千方百计加快工程建设。

数十万工程建设者矢志奋斗、顽强拼搏,43.5万征迁移民群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各地区各部门和衷共济、团结协作,形成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强大合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11月15日、2014年12月12日建成通水。

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科学创新,相继攻克低扬程大流量泵站、超大型渡槽、大口径输水隧洞、新老混凝土结合、膨胀土施工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形成了63项新材料、新工艺,110项国内专利,确保了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工程质量总体优良。

据统计,东、中线一期工程总投资3082亿元。工程累计完成土石方挖填量25.5亿立方米,混凝土量9188万立方米,如此巨大体量的水利工程前所未有。

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运营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四是规划统筹引领,五是重视节水治污,六是精确精准调水。

30年前,国际水资源协会和世界水理事会联合创始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阿西特·比斯瓦斯曾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心存疑虑:“中国能完成体量如此巨大的工程吗?”

30年后的2023年10月,在北京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上,阿西特·比斯瓦斯情不自禁为南水北调工程鼓掌,“南水北调是一项工程伟业,对中国实现水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中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列。”

今天,14亿中国人的水杯中,有1.85亿人饮用千里而来的南水,一个“调”字,展示的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展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展示的是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中国力量。

从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国民生

明洪武年间,一位官员路过河南省范县陈家大楼村,喝了一口井水后,大赞其甘甜,“甜水井”村名延续至今。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口甜水井变成了苦咸水。

上世纪90年代起,多轮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让范县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但代价是严重超采地下水。2021年10月,“甜水井”村民终于喝上了南水。“真甜!”今年9月12日,70多岁的村民刘尽力说出喝了三年南水的切身感受。

“甜水井”村的饮水变化见证了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彻底告别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中线一期工程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工程沿线人民从“有水吃”向“吃好水”转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后,惠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山东7省市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和280多个县市区,有效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52亿立方米,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南水已占北京城区供水的70%以上,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河南省10余个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居民用上南水。2021年10月1日,连续存蓄南水后,助力北京密云水库蓄水量突破历史最高纪录35.79亿立方米。

平顶山市宝丰县小米醋素有“醋都”之称。随着当地经济高速发展,地下水枯竭,水质下降,酿醋产业受到巨大冲击。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助力宝丰小米醋重出江湖,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从小米醋产业折射出南水北调工程对沿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引领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在正常供水的基础上,全力保障受水区抗旱工作,发挥防洪减灾作用,已经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南水北调始终将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工程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打造新时代生态水利工程样板。

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前,南四湖被形容为“酱油湖”,海河流域基本上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天津不得不引滦河水解渴。

南水北调工程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重点加强东线调水沿线水污染治理和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保护,保障调水水质,倒逼受水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沿线地方政府关停规模以上污染严重企业500多家,叫停否决300多个新上项目。

在山东段,高污染的草浆造纸企业减少65%,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环保的新技术,纸产量不降反增,达到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

南四湖跻身于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重返南四湖定居。济南市联通覆盖重点泉域的强渗漏带水系补给河道,保持泉城泉眼四季喷涌。

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京杭大运河补水5.71亿立方米,连续三年助力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利用汛期洪水资源,助力沿线50多条河流生态复苏,工程沿线地方政府通过水源置换,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得到退还。

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重点流域、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大幅增强。滹沱河、大清河、滏阳河等一批河流实现全线贯通,河北邢台重现“泉水绕城”胜景。2021年8月,永定河实现1996年以来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线通水。

华北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回升,2023年底,北京浅层回升0.90米,与2015年同期相比浅层回升11.01米。天津市深层回升1.30米,与 2014年初相比深层回升8.70米。河北省浅层超采区回升1.07米,与 2018 年同期相比浅层超采区回升 3.01米。河南省浅层回升1.37米,与2015年同期相比浅层回升2.64米。山东省深层回升 1.65米,与2017年同期相比深层回升7.01米。

南水加持下,密云水库库区鸟类由2020年的190种增加到235种。“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今年8月现身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亦庄调节池,北京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永定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今年全国生态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

今天,每一滴奔流的南水,承载的不仅是沿线水质不断向好的过程,更是我国生态环保治理进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缩影。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调的不仅是优质水资源,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极大地促进了工程沿线环保治污和生态复苏。       

从一滴奔流的南水中感受中国决心

2021年5月14日,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努力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上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提高国家水网建设贡献度。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评估修编,科学推进东线一期效能提升、二期可研论证,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和中线沿线调蓄体系规划建设、西线工程前期工作。

主动参与国家水网区域网规划编制和地方水网项目建设,参股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建设阶段。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坚持两手发力,着力强化筹融资机制创新与资金保障,2024年3月21日,成功发行10亿元私募公司债券,创近十年中央企业同期限私募债利率新低。9月10日,成功发行12亿元私募公司债,本期债券是集团公司发行的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首单绿色债券,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融资额度超过200亿元,吸引众多社会资本多方式参与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建设。

引江补汉工程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2022年7月7日,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施工进展顺利。

“走,看看我们的智能综合加工厂。”9月18日,引江补汉工程土建2标质量总监张爽语气中带着自豪。综合加工车间配置了6条智能化生产线,操作人员只需在终端输入生产参数,即可实现批量化精准加工生产。

高效、安全、质量有保证,工业机器人的“上岗”,直观体现了引江补汉工程“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智能化少人”的目标。

目前,引江补汉工程多个标段全面引进综合加工厂、智能拌合站、信息化实验室等智能建造技术。江汉水网公司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采用大型机械配套作业方式,全面提升了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工程建设安全风险。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锚定“调水供水行业龙头企业、国家水网建设领军企业、水安全保障骨干企业”功能定位,系统谋划参与国家水网建设的方向路径措施。

全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扎实推进骨干网、区域网、地方网建设。浙江开化水库、安徽省九华河下游段综合治理等多个水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积极探索“水网+”策略,推进水网项目与水务、新能源、生态环保、文旅等项目融合发展、综合开发,围绕建管体制、筹融资机制等提供“南水北调集团方案”,从源头参与水网重大项目建设。

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模式。安徽凤凰山项目形成了捆绑特许经营模式,辽宁辽阳灌区的TOT模式开创了央企参与灌区建设的先例,安徽淠史杭灌区项目的BOT模式走出了“灌区+农业”发展新模式,海南定安“水管家”模式在全省推广。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和沿线40多万移民的无私奉献,南水北调工程从“如有可能”的科学探索已经变成“时代赋能”的大国重器,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丰碑。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今天,每一滴奔流的南水,都体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战略保障决心,承载着水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的使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引擎,必将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加有力战略支撑保障作用。

作者:许安强    编辑:高博
  • 举报平台

  • 官方微信公众号

鄂ICP备2022018035号 版权所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网站统计:您是访问本站的第 1790026位嘉宾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