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information
本站讯 今年3月14日,是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发表十一周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成立近五年来,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以保障国家水安全为使命担当,锚定“三个企业”战略定位,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和国家水网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8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1.85亿人,全面助力北方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回升,沿线50余条干涸河流重现生机。一幅“水润民生、生态复苏、发展赋能”的治水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破题立新:从“解水困”到“兴水利”的系统革命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跨流域调水的超级工程,更是一场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工程总体规划,党中央便明确提出南水北调工程要坚持“三先三后”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这一指导思想成为贯穿工程始终的行动纲领。
节水革命是一场刀刃向内的用水革命。
将“节水优先”方针落实到南水北调工程及国家水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打造节水样板工程,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坚定的决心。
在工程调度运营过程中,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加强已建工程调度运行管理,平衡好调水、供水、节水的关系。中线一期工程调度运行中,通过优化调度、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发展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多措并举挖潜扩能,降低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提升中线工程的水量输送效率。
东线一期工程按照“由近及远、梯次引调”原则,优化水量调度,减少长距离调水导致的水量、能源损失,强化多水源协同配置,充分利用工程沿线湖泊调蓄能力,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
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项目规划设计中,深入论证调水规模、调水区环境影响、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形势及节水能力等,将节水评价作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论证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全面完整准确贯彻“节水优先”方针,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大力拓展节水项目和节水产业开发,积极开展节水技术研究,发展节水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集团节水产业化体系。编制节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现代灌区建设和节水改造,以淠史杭灌区、辽阳灌区等为试点,加强技术设备投资,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
立足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以原水供应为切入点,与工业用水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供水节水成套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用水户提升用水效率。
积极发挥涉水主业市场和技术优势,延伸城乡供水一体化业务链条,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与地方政府积极探讨全域性节水建设的可行性。加速推进合同节水管理业务,重点面向南水北调工程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受水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节水型单位创建等,发展行业性、区域性合同节水管理服务。积极参与水价政策改革,开展产业化商业模式研究。充分利用供水主业优势、筹融资优势和自有技术研发优势开辟新赛道,探索总结具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特色的“研发-生产-制造-筹融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节水产业商业模式。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还大力开展节水型单位建设,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节水智慧化管理能力,强化节水宣传教育,争创水效领跑者。加快推动中线、东线公司做好节水型单位创建。2024年,集团总部获得北京市节水型单位称号。
与此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一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节水革命也悄然展开。
北京市通过实施阶梯水价、智能水表全覆盖,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降至8.45立方米,“第二水源”再生水的利用领域和范围持续扩大。天津市建成全国最大规模海水淡化基地,日产淡化水50万吨,再生水利用率达45%居全国首位。更令人瞩目的是,河北省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品种、节水技术,用占全国2.7%的农业用水量,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和6.8%的蔬菜,实现节水稳粮双赢。
重塑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大动脉加快形成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在《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指引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聚焦水网现代之核,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和国家水网建设,着力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以重大工程为笔,在神州大地勾勒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版图。
在鄂西北群山之中,引江补汉工程正以每月986米的掘进速度创造世界纪录。这条全长194.7公里的“地下汉江”,采用全球最大直径TBM掘进机,建成后将使中线年调水量从95亿立方米跃升至170亿立方米。在雄安新区,调蓄库工程创新运用“库中有岛、岛中有库”的生态设计,总库容5.6亿立方米的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心脏”。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深入参与国家水网建设,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互联互通,积极支撑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积极对接区域网、地方网建设需求,统筹推进国家、省市县级水网融合发展,促进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在输水廊道沿线,一场“水能融合”革命正在上演,能源水网融合,绿色廊道正在一步步走入创新实践。重庆云阳梯级泵站与抽水蓄能电站实现联调运行,年调峰电量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6万吨;山东东平湖畔的“水光互补”项目,50兆瓦光伏板与调蓄工程协同运行,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现场的工程师算了一笔账:抽蓄电站夜间用电低谷抽水储能,白天放水发电,仅调峰收益就能大幅覆盖运维成本。
聚焦建设世界一流水网企业,统筹产业布局、市场布局、业务布局。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积极探索“调水+”“水网+”策略,开辟区域水网建设新路径。加强水网建设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布局,推进水权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工程综合效益。水网联通区域协同调度,进一步促进水资源精准配置,2024年春,面对华北地区持续干旱,通过精准调配水资源,保障了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用水需求。
数字赋能,千年水脉的智慧新生。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加强水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数字孪生南水北调开发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备调中心,一套长距离调水数字孪生系统正实时跳动。这套集成北斗定位、5G传输、AI算法的智慧平台,将工程输水线路浓缩为数字镜像,系统可提前预测水质变化,自动优化调度方案,相当于为水脉装上“最强大脑”。
在郑州“7·20”特大暴雨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面临严峻考验。集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工程监测等8类数据的智能预警平台,提前发布风险预警,精准启动工程沿线退水闸,大幅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保障了沿线千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守护命脉:江河安澜的生态答卷
如今,“华北之肾”白洋淀碧波荡漾,滹沱河畔鸥鹭齐飞。白洋淀水位提升,野生鸟类从206种增至242种;白洋淀淀区面积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这得益于中线一期工程通过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助力北方50多条河流生态复苏,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华北之肾”的复苏,印证着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磅礴力量。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北方地区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占的生态用水、农业用水得到有效退还,带动了沿线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河湖生态环境逐步复苏,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开始连续回升,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涓涓南水助力,让断流40多年的滹沱河全域复流,滹沱河石家庄段形成109公里的生态廊道,消失30年的银鱼重现河道。
2023年,河床沉睡40年的北京永定河首次实现全年全线流动。海河流域河湖正加快复苏,河流断流现象全面好转,湖泊水域面积稳定恢复,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明显,流域重现生机。
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后,工程沿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综合治理,千里防护林郁郁葱葱,河南省在总干渠两侧建设的生态廊道绿树成荫。
按照“三先三后”原则,江苏、山东大力推进东线一期工程沿线水污染治理和河湖生态修复,多条干支线河道成为秀美的城市景观,曾经的“酱油湖”南四湖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东线沿线城市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打造生态廊道,运河两岸美不胜收。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持续向京杭大运河补水,千年古运河连续三次实现百年来全线水流贯通,“泉城”济南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工程沿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成为筑基美丽中国的生动诠释。
在丹江口库区,建立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构建起覆盖鱼类、鸟类、植物的“生态哨所”,中华秋沙鸭种群从30只增至15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生态修复典范”。
改革赋能:激活企业市场化活力
面向“十五五”,更宏大的战略布局已然展开。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正以战略性水网工程与市场化改革双轮驱动,加速构建现代化水资源配置体系。积极推动有关跨流域工程纳入国家水网主骨架,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新格局。
在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的探索中,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闯出了一条改革新路。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动真碰硬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刀刃向内的机制蜕变。新组建的水网水务公司、新能源等7家专业化子公司,市场化活力显著增强。
当好合伙人,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以水为媒、以水为美”,践行让中国人喝好水用好水的使命追求,这是南水北调(定安)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定安公司)“水管家”模式的密码之一。定安公司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水务投资公司组建的第一个子公司,也是第一个政企合作平台,通过政府当家、企业管家、政企协同,建立起政企互利共赢、共建“水管家”的工作机制,助推水环境治理向纵深推进。两年多来,定安水网公司促成了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与海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断赋予“水管家”模式新的内涵。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还与青海省强化央地合作、优势互补,合资成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加快推进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建设,共同推动青海水网建设取得突破,初步探索形成了央地合作推进区域水网建设新模式。
2024年10月18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与遵义市委市政府“双向奔赴”,共同成立南水北调(遵义)水网有限公司、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贵州公司,至此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与遵义市人民政府的央地合作——遵义模式正式形成,加快推动区域水网建设和央地融合发展。
在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下,南水北调正通过制度创新将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基石。
水脉连国脉、清泉润民心。从“解北方之渴”到“织国家水网”,从“人工天河”到“智慧命脉”,南水北调工程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生命线”到“发展轴”的嬗变。当数字孪生技术让千年治水智慧焕发新生,当纵横交错的水网串联起高质量发展的血脉,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将以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为指引,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一个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现代化图景正逐渐清晰,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水动能。